劉真在星期日,4月22日的夜間去世了。有一段時期學人常收看《一袋女王》,而時不時就會在節目上看到劉真,對她的銀幕形象很好。 有看到三為命理師對於劉真的狀態的言論。有兩位命理師的比較有遭受到網友認為是在「消費」劉真的不幸。以前學人在上生命靈數和子平八字的課程時,老師們也常用名人的命盤來做評論,因為名人的動態和一些重大事件發生的年份比較容易的查證。這樣的研究學習不算做「消費」,因為這些都是在事後,而且好壞都有在論。所以這「消費」的定義為何?大致上指的就是命理師在當事人的不幸狀況的當下做出言論為了凸顯自己算命算得神準。 命理師的行業可能在台灣的環境裡競爭性很高,為了博出位才得「消費」別人的不幸。如果要討論這樣的「消費」是否道德的話,這就和一般商業上的宣傳廣告故意唱衰競爭品牌類似。那這樣的「消費」是否會有不好的果報?這些命理師一定是認為自己是對的,講實在話的,所以一定認為自己不會有不好的果報。其實如果從老派的華人角度來看的話,命理屬於九流百藝的一種,所以以前算命的也被歸類為「跑江湖」的一項。說穿了,就是搞搞點噱頭來混口飯吃。 學人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賺錢不可忘了人性。但這也只是一種自我的提醒,因為「江湖」之大,除了「消費」他人,其實還是有很多遊走在道德灰色地帶的賺錢手段。 劉真的驟然逝世是在這新冠肺炎疫病眾多新聞當中的另一種警覺。無論手術風險多小,在人身上開個刀還真的未必就是件小事。除了對於她的遺愛的惋惜外,對於局外人的大眾,我們能學習的就是愛要及時。